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成功为一例食管胸下段鳞癌患者实施经皮胃造瘘术。
59岁的张先生(化名)于今年年初进行了胃镜和胸部CT检查后,确诊为“食管胸下段鳞癌(cT3N1M0 III期)”,就诊于我院胸部肿瘤放疗科,采用化疗联合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张先生治疗后复查显示胸下段肿瘤显著退缩,管腔扩大;同时发现食管细小穿孔并左后壁食管纵隔瘘。为避免纵隔瘘进一步恶化导致严重感染,胸部肿瘤放疗科建议行经皮胃造瘘术,一方面可解决患者进食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食管穿孔尽早愈合。
介入科余文昌主诊医师会诊后,确认张先生有经皮胃造瘘术适应证,且无相关禁忌证。张先生转入肿瘤与血管介入科进行进一步诊治,经补充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后,在CT引导下由余文昌主任医师与刘伟夫主治医师为患者顺利完成经皮胃造瘘术。经过2天的术后观察期,张先生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目前已顺利出院,经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
方主亭副院长表示,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吞咽障碍或不能经口进食,而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静脉营养相比,肠内营养不仅可维持胃肠道黏膜解剖和生理功能完整性,对于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也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能预防胃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的异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随着医疗设备、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患者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经皮胃造瘘越来越多地被患者接受,作为替代鼻饲营养管成为肠内营养的支持治疗。其主要原因是胃造瘘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尊严,降低鼻咽部不适感和感染率,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疾病科普
01.Preshaw在1981年成功实施首例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亦指出,若无明确禁忌证,超过4周的肠内营养支持应考虑采用经皮胃造瘘营养支持。
02.经皮胃造瘘主要适应证为伴有高度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如头颈部及食管恶性肿瘤的患者,局部神经受侵或肿瘤阻塞进食通道;因放化疗或颈部及口咽部手术导致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如脑血管疾病、外伤性脑损伤或脑瘫、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等所致神经源性吞咽困难。
03.经皮胃造瘘禁忌证主要包括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急性期腹膜炎、肠缺血、胃肠道梗阻(不包括存在减压指征的患者)、严重的门静脉高压和胃静脉曲张。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